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94286/110023 (86%)
Visitors : 21710073      Online Users : 47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ASIA unversity > 資訊學院 > 會議論文 >  Item 310904400/565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asiair.asia.edu.tw/ir/handle/310904400/5654


    Title: Mobilizing Weblog Social Interaction for the Educational Purposes: Exchanging Fieldnot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Other Titles: 部?格之教學互動觀:書寫與分享「質性研究田野日誌」
    Authors: 施如齡;施百俊
    Date: 2007-12-07
    Issue Date: 2009-12-15
    Publisher: 主辦單位:國科會科學教育處;承辦單位:亞洲大學資訊學院
    Abstract: 當前的?位教學模式,慣用教學平台(俗稱courseware)?進?,將教學所需的教材一一上傳,以教學順序?排?,形成與傳統教學?似的系統式?位學習模式。然而,在倡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與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時,研究者試圖使用部?格,突破固有定式,取代教師主導的空間,以簡?且既有的網?科技?支援第一線教師們進?教學,提升教學互動。三個研究目的包括:1. 探討部?格的系統機制與社群互動特性,尋求足以適?運用的教學方法,歸納出部?格的教學互動觀;2. 使用網?上早已開發的?位工具「部?格」?進?課程教學,提供學生進?質化研究的田野日誌記?,以作為研究過程與成果的分享機制;3. 藉由部?格的等權與開放的社群互動,讓學生建?屬於個人的思考脈絡,並與同儕分享,以心得與日誌的交換觀摩促進學習與研究的成效。
    部?格為當代?位??文化重要的一環。個人在網?上公開日誌,撰寫部?格,形式?同、目的?一。在教學?域中,融入部?格於課程,提供學生課後溝通與紀?的管道,相較於使用正式的課程平台則?有彈性。然而,其中的教學文化與教學互動關係值得進一步的探究。因此,藉由既有的科技工具,採用部?格的??操作方法,教師無須費心設計版面或格式,而得以進?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部?格的特色多半?是獨特的,而是綜合的。部?格依使用者的專業?域與市場用途,大致可觀察出它所混雜的幾種?同的?型特質,其中包括:商業性,涵蓋知?管?與廣告功能;新聞性,著重於現象紀?與事件報導;文學性,強調書寫與意?呈現;娛?性,
    2
    包含休閒分享與社群溝通等。從部?格之介面架構與使用操作而言,具有簡?性、時序性、組織性、即時性、開放性、互動性、自主性、平等性、脈絡性等九大特性。
    此質化研究課程以iLEARN模式的工具(instrumen)、引導(Lead)、環境(Environment)、活動(Activity)、資源(Resources)和互動(Network)等?大元素進?教學設計。教師與每位學生自?建?部?格(工具),書寫與分享(活動)質化研究日誌(資源)。課程期間教師使用?與觀察法(引導),深入暸解學習者從教室課程、田野調查,到網?部?格(環境)上的自我成長改變與社群互動(互動)關係。同時,從部?格文章的內容、體?與回應的關係等,描繪出知?文化的循環?程與模式。以Stuart Hall與Paul du Gay(1997)等的「文化迴?」(The Circuit of Culture)概?為基礎,尋找教學互動的符應元素及關係,包括:1. 再現(presentation):部?格的符號表徵;2. 認同(identity):部?格的社群建構;3. 生產(production):書寫者在部?格上的自我陳述與表?;4. 消費(consumption):閱?者從部?格上接收的知?與反芻;5. 規則(regulation):教與學的知?循環與互動型態。
    一直以?,我們慣用?據?當作學習情況的判定方式,特別在遠距教學或線上學習,上站次?、?言筆?等?化資?幾乎成為判斷學生學習情況的唯一依據,部?格可視為學生建構自我學習檔案的工具,?能有效掌握學習者的學習?況。課程結束後仍可持續運作?新,促成主動及延續學習。部?格中的文章所代表的是學習者對於新知的認?與態?,並非與他人大大?同的新?解方能證明學習者在學習?域中有收穫,而是教師可以經由文章中探知學習者目前的?解程?、主觀認同、或對於科目的喜好程?。部?格給予學習者展現內化程?的空間,教師可以經由閱?直接得到學習者的情況,而非以?字換算衡?,這是對學習情況掌握方式根本上的?同。
    學習?程中,每個學生?自由地將課程的筆記、心得、研究日誌、照片,甚至於文獻的摘要與分析等?上傳至自己的部?格。課堂?並未嚴格規定特定作業,所以使用的情形並?平均。然而,透過同儕的模範,有些人逐漸投入書寫的??。以上傳?而言,速?並?整齊也?快速。但是,相對的,部?客一旦開始使用,逐漸養成習慣,也會自然地上傳值得分享的內容,至學期結束後依然持續書寫。
    3
    部?格開發?另?的書寫空間,透過開放的網?互動模式,建?個人的研究與記?空間,在科技-書寫-課程三方面,進?教師、學生、同儕之間的社群互動關係,進而提升學習與研究的品質。當學生透過文字,傳達意?與想法,無?公?域或私?域的議題,?完全呈現與公開表?。如Gerry Stahl (2000)所提出之「個體與群體的知?建構」(personal and social knowledge-building),著重於個人知?與合作知??者之間的循環關係互動。在個人與群體的交叉關係中,產生相互的認同,並提供彼此學習支援,是屬於非正式的教學互動關係。
    部?格的形成突破?傳統媒體出版的限制,使得任何團體和個人?得以?用??、成本低?的網?工具?從事意?發表、事件記?或是圖文出版。在部?格中,使用者得以擁有自己的發表、出版、習作與展示的空間,書寫較長的篇章,也有自動化的日誌管?;?像?位平台討?版上的訊息,?是由教師提問,學生各自作答,平?或階層式地依主題回應順序條?,除?書寫空間有限,也僅能看到討?互動的交叉順序,未能讓個人的書寫內容有整體性的脈絡。藉由部?格的等權與開放的社群互動,讓學生能夠建?屬於個人的思考空間,建?獨?的時空脈絡;同時,與同儕分享,於心得與日誌的交換觀摩中,促進學習與研究的成效。如此,在部?格上的日誌分享機制,讓書寫的交換閱?變得?有上下文與情節的整體性,像這樣有個體獨?建構、又有社群互動機制的雙重特點,符合專題研究導向與需要大?社群互動的課程?進?使用。
    Relation: 國科會科教處95年度資訊教育學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
    Appears in Collections:[資訊學院] 會議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ASIA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