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 unversity:Item 310904400/132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94286/110023 (86%)
造访人次 : 21701746      在线人数 : 48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asiair.asia.edu.tw/ir/handle/310904400/1324


    题名: 健保IC卡實施對病人?同處方之同類藥物用藥日數重複之影響
    The Impact of IC Cards Implementation on Repeated Same Medicines from Different Prescriptions
    作者: 羅好芸
    贡献者: 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健康管理組
    日期: 2007
    上传时间: 2009-10-12 10:17:47 (UTC+0)
    出版者: 亞洲大學
    摘要: 研究背景與目的:全民健康保險開辦以來,降低了民眾就醫障礙、提高就醫的可近性,但醫療費用高漲及醫療資源浪費的問題一直存在,民眾因相同疾病重複取藥等不適當的就醫行為,不僅造成健保財務壓力及醫療資源浪費,也有用藥安全之虞。2004 年起健保IC 卡實施後,醫師可透過健保IC 卡了解病人的相關醫療訊息,做為臨床診斷上參考,提供正確的處置方案。
    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中央健康保險局2003 至2006 年每年十月份健保費用申報資料檔,探討健保IC 卡實施前後牙醫、西醫門診病人不同處方同類藥物用藥日數重複比例之差異,與各藥理有重複情形的族群特性。以開立醫令最多的五種藥理分類藥物為例,分別為制酸劑及吸附劑、抗焦慮,鎮靜及安眠劑、抗生素、抗組織胺劑,與開立比例第八名的止痛劑及解熱劑為例。
    研究結果:顯示藥理重複情形以制酸劑類藥理重複最多,抗焦慮類藥物第二高、抗組織胺劑重複比例第三高,抗生素類藥理重複第四名,止痛劑類藥物重複比例佔最少。四年觀察期間此五種藥理的重複情形,以制酸劑及吸附劑與止痛劑及解熱劑有藥理重複的人次呈現減少的趨勢,其餘三種藥理重複情形皆呈現增加的趨勢,並以抗焦慮類藥物重複情形年平均成長幅度最大,抗組織胺劑重複情形成長幅度第二大。顯示並未因健保IC 卡實施,而有降低重複用藥的成效。但由健保IC 卡實施後來看,此五種藥理的重複情形,顯示整體有藥理重複的醫令筆數佔重複就醫總醫令筆數比例,有逐年降低的趨勢,整體有藥理重複的人次佔重複就醫總人次的比例,也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
    藥理重複情形之基本特性,男性與女性比例為47.04:52.96,年齡層分布以65 歲以上佔最多,慢性病患者比例為39.28%,藥理從重複情形其投保類別以第一類最多、第四類最少。就醫醫院特性評鑑等級越高有藥理重複情形就越低,權屬別以私立醫院佔開出藥理重複的處方最多(29.42%)、公立醫院最低(16.93%),分局別以台北與中區分局最多(27.32%、25.3%)、東區分局最少(1.91%)。就醫科別以內科最多(25.84%),疾病別以呼吸系統疾病與精神疾病有藥理重複的情形比例最多(22.07%、10.58%)。
    結論:健保IC 卡實施前後未有明顯降低藥理重複情形,可能因健保局未稽核用藥醫令上傳使醫師可得資訊有限、醫師讀取率偏低所致。2004 年健保IC 卡實施後藥理重複情形比例呈微幅降低,是否為短暫政策效應抑或有持續改善重複用藥情形,再次檢視醫師的處方行為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建議:政府機構應確實落實健保IC 卡的用藥醫令上傳動作,對基層醫療院所也應定期進行評鑑或對其開立的處方加強審查,以提升基層醫療品質。並加強宣導健保IC 卡的相關資訊,與民眾正確就醫及對用藥認知與安全的相關事項。醫事人員與醫療院所方面,應強健e 化程度並加強醫師與藥師對藥物知識的繼續教育,提高和病患溝通能力,以開立更安全的用藥處方。
    显示于类别:[健康管理組]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860检视/开启
    1324.doc21KbMicrosoft Word325检视/开启


    在ASIA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